在知乎上,有一个并不起眼的问题。 有人问,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货币,且总量一定,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 其中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这个回答基本上可以通俗易懂的,回答了,为什么货币总量固定不仅不能刺激经济,而且可能会给经济带来灾难的问题。 很多时候,投资者思考问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但世界的变化,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有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站在自己的角度,那是研究小范围投资的问题,并不能称为“研究问题”。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按照一些史学家的资料显示,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接近2000年时间里,地球人均GDP增长不足50%。而工业革命之后的不到200年时间里,人均GDP增长了10倍。
人均GDP增速 也就是说,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完全可以将黄金白银当作货币,因为黄金白银的供给量增速,足以满足人类的生产能力,黄金白银足以刺激生产,也很难造成实质意义上的通缩。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如果依然把黄金白银作为通用货币,将给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和风险。 问题是,黄金白银,尤其是黄金,作为货币,以及财富的象征,早已深入人心,要使得民众接受一种新的货币(纸币),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一些具有强大智慧的人,就开始研究,基于黄金的一种新型货币状态。其中有一个人肯定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名字叫牛顿(当时做了皇家铸币局的局长),最早在工业革命期间,就提出了“金本位”货币制度。 金本位简单的来说,就是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 金本位最盛行的时候,是1880年至1914年,1880年的时候,一英镑的含金量是7.32238克(纯金),1美元的含金量是1.50463克(纯金),也就是说,1英镑的含金量是1美元的4.8665倍,故1英镑=4.8665元,这就是汇率的由来。 金本位依然存在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跟黄金作为货币一样,货币很难按照具体生产能力增发,会带来通缩,以及诸多经济问题。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跟实施金本位是否有关系?),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黄金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战后的1924-1928年,各国为了重塑民众对金融货币体系的信任,名誉上恢复了金本位制度,但除了美国之外,基本上都很难有真实的黄金作为纸币发行的基础。但金本位也没有给美国带来更大的经济繁荣,而是到了1929年,美国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就是在今天来看,那次经济大衰退也是世纪罕见的。 为了挽救美国经济,罗斯福新政的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废除金本位。如果不废除金本位,政府就很难用更多的纸币来刺激经济,银行就处在完全无法营业的边缘(银行没有黄金可供用户兑换)。 历史总是能让人想起很多东西,比如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如果当时美国实施的是金本位,美国就很难连续搞数次量化宽松,美国经济是否可以如此之快的走出金融危机,还是个未知数。 实际上为了摆脱金本位的魔咒,早在1919年,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黄金是人类野蛮的遗迹”,来形容其作为货币给经济带来的灾难,并弱化民众对黄金的天然信任。截止目前,全球主流经济学界,以及大国央行,都非常排斥黄金的货币属性。但黄金作为一个天然的可信货币,一直反复被当局“利用”,需要的时候就来个金本位,不需要的时候就废除。 金本位的问题,如果要详细讲起来,可能写几本书都写不完,黄金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经济发展史。 在1971年之后,黄金正式跟美元脱钩,为了塑造货币的可信度,全球经济学家,以及各国政府、央行等,都在不断的探索,寻求建立一种对经济增长有益,且能取信于民众的货币制度。 比如英国央行,如果其货币政策导致通胀超过了其设定的目标,央行行长就要在上议院接受质询等等。发展至今,英国对管理自己主权信用货币的能力,依然值得全球各国央行学习,英镑也可以说主权货币里面寿命比较长的货币了,这种管理货币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回报,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得到巩固,英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依然不能忽视。 2008年后,人们更多的思考一个问题,虽然一些央行有强大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货币的能力,但现有的主权货币管理制度,是否真的符合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是否能获得更多的民众信任。尤其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地位,说服力越来越弱,人们的怨气越来越重,寻求新的“金本位”,成了一些精英对冲货币滥发的主要形式。 2008至2009年比特币的出现,对货币进化史来说,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十年后的今天,有人开始认为,比特币未来会取代美元等,成为世界货币,但我想告诉大家的事,这是不可能的,比特币价格越是持续上涨,离货币的属性就越远。比特币总量一定,必然会带来通货紧缩,这会给整个生态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是,比特币引发的货币组织结构变化,是趋势性的。比特币虽然无法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但比特币开启了社群货币,如果全球有无数个这样的社群货币,实际上法币的作用会被迅速削弱。 目前来看,法币是大国主权的象征,但从长远来看,维持法币的成本过高,而且风险过大,最终各国可能会放弃对货币的强制性管理。这就好比说,当政府主导的社保体系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时,商业保险所发挥的作用就会持续扩大,直到有一天,“社保”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降低到可有可无的程度,这个社会就达到真正的非常发达的水平,因为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完成分散风险,以及分享社会福利。 比特币比金本位的进步之处在于,比特币不是唯一的,全球目前已经出现了一千多种数字货币,总市值最高的时候接近1万亿美元,而比特币在其中的占比,已经下降到了40%左右。也就是说,从单一的数字货币来看,很难取代法币,但如果全球货币体系,是由无数个数字货币组成,那么其发行量实际上是不固定的,是按照社群需求来产生的。这种情况下,新的货币制度就有可能诞生。 现有的法币体系,也拥有一套分发系统,一个是按照生产来分配,你生产了多少产品,就会获得相应的纸币,你工作了多少时间,也会得到相对应的报酬;这类似于获取比特币的时候,挖矿的模式,即工作量证明(POW)。另一个是财富本身的增值效应,比如你的钱存在银行产生了利息,买了股票之后有了股息等等,这种分发,类似于数字货币里面的权益证明(POS)模式,按照持有的财富量级,或者选择持有的资产结构,来获得更多货币。 跟法币相比,数字货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去中心化之后,大家对货币的信任,不再具有强制性,可以自由的选择,如果某一个数字货币出现了持续的庄家(中心化组织)操纵等情况,最终可能会导致持有者用脚投票,放弃对其的信任。另一个是,从整个供给方式来看,很难出现持续性的通缩,就算是比特币这样的龙头地位,也很难对数字货币的供给形成垄断,数字货币的总市值增速,按照目前的状况看,比全球GDP的增速要快得多,这可能引起的,反而是通胀(以很多数字货币计价的法币会上涨,反过来说,就是很多数字货币的价格会持续下跌),而非通缩。 因此,大家可以想一下,真正想遏制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做大做强的,到底是谁? 首先,数字货币会颠覆全球原有的金融系统和货币体系,而目前全球运行良好的金融系统和货币体系,是美国一手缔造出来的。其中就包括美国占股最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因此,最想遏制数字货币发展的,一个是美国,一个是IMF。 美国为了遏制数字货币的发展,会建立一套更加复杂的监管制度,在这套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前,市场会误认为美国会很开放的接纳数字货币,就像最近美国国会举办区块链数字货币监管听证会一样,还以为是利好。未来看,美国很有可能会为了监管和驾驭数字货币,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这个部门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真正的目的,是想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数字货币融合在美元体系之内。 另外,IMF一直致力于推广自己的特别提款权SDR,甚至梦想未来有一天能够缔造出一种适合民众使用和流通的超主权货币,因此中国至今大力支持IMF,用最大的力度去影响IMF,人民币也加入了SDR。但数字货币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IMF如果没有新的方法获得对超主权货币的推进,那么未来所处的地位就会非常尴尬。最近我们看到诸多IMF官员对比特币等的意见,基本都是非常的负面,其原因不言自明。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对数字货币还存在很多误解,其实适当的支持数字货币,就是在削弱美元的地位。日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国家,其诺贝尔奖获得者仅次于美国,但美国的金融霸权,至今让日本难以喘气,屡次挑战都以失败告终。日本对数字货币的友好,不仅不会降低日元的地位,还有可能乘此机会,提升数字货币对日元的背书价值,推动数字货币在全球发挥超主权货币的作用,这比中国过度支持IMF而导致美国的“反弹”,要高明得多,且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讲完了“大事”,我们再来聊聊“小事”。 个人投资者在面对选择数字货币资产的时候,首先肯定是要对大的环境和走向要有足够的了解,我一直讲的一句话,就是不了解全局者,也很难了解一域。最近诸多互联网大佬都出来谈区块链,但很简单的一个事实是,诸多数字货币并没有因为这些大佬的讲话而创出新高。区块链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结构或创业风口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金融问题,是资产运转和财富重新分配的问题,如果还是用所谓的互联网创业的逻辑来讲一些鸡汤语,对投资者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市场需要资金支撑,没有根本性的趋势缔造者出现,没有更大规模的资金涌入,大佬们就算喊破嗓子,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贾跃亭可以把银行、供应商、媒体等都骗了,但最终骗不了金融市场的运行逻辑,当股价出现连续十几个跌停的时候,似乎很多一度被认为牛B的事,变成了笑话。在金融市场,吹牛虽然很重要,但如果只知道吹牛,当投资者反应过来的时候,会被逐一清算。 假设数字货币市场正在酝酿一个生态,这个生态体系里面,一些资产已经被严重高估,而一些资产还在萌芽。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2007年工商银行的股价在5元的时候,中国沪深两市的市值是25万亿,当2015年沪深两市总市值超过60万亿的时候,工商银行的股价还没有突破5元,在接近十年的时间里,工商银行创造得总利润接近2万亿元,股息率也不低,但为何股价就是涨不上去呢? 道理是一样的,数字货币的总市值,未来可能会突破两万亿,甚至是五万亿美元,但这并不能代表你持有的数字货币就能上涨(尽管你自认为持有的数字货币有更好的概念、更强的运营能力)。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由于数字货币领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把人类曾经走过的金融历史重新走一遍,从计价货币的不稳定,到盈利组织的权益证券化等等,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一些数字货币的估值,已经严重透支,而一些数字货币的估值,则明显被低估。 版权声明: 作者保留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巴比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