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津源 发表于 2016-3-15 15:54:23

基于信任的私人区块链可信吗?






围绕区块链技术商业化,关于保障分布式账本区块链系统历史记录的出处,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思想流派:
其一是工作量证明机制和规则;其二就是信任或授权及规则。
很多人认为权益证明机制及其衍生物都是第三方安全机制。然而,通过对底层数学原理和规则的详细研究发现,权益证明机制仅仅是另一种独特的授权方式。所以我们把它和信任混为一谈。
我们的同事Paul Sztorc写了大量关于权益证明机制的经济学说和安全性著作。也就是说,权益证明机制相比工作量证明机制,是未经测试的,它的效率和安全性也更低。
其他围绕区块链节点的话题还有“代币环”、“round robins轮询调度”等。然而这些机制最终是依赖于信任的。


信任行得通吗?
很多人用了五花八门的论点来支持基于信任的区块链系统,包括规范各方互动监管的基本原理。在某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各方由政府监管并受更高机构的指导。
为了大家看的更清晰,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被监管方。下面,我们对各大媒体进行筛选,挑出了一小部分作为“受信任“和“受监管”方行为的证明。
彭博(Bloomberg),2015年7月24日:
“美国国债交易商被指控合谋: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以及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等22家金融公司被指控合谋操控美国国债拍卖。类似的一次调查中,一家银行被处以60亿美元罚款)”。
CBSNews,2015年6月20日:
“华尔街银行少有的承认了他们操纵市场的罪名。其中五家全球最大银行承认了联邦指控的罪名:操纵全球外汇市场以及利用银行基准利率来影响信用卡成本。他们同意再追加50亿美金的罚款。”
华尔街时报,2015年9月12日:
“华尔街最大银行同意了他们合谋操控信用衍生品市场指控的初步决定。12家银行和两大产业集团达成了初步协议,同意支付18.7亿美元。华尔街的这个举动比我们想象的更影响深远”。
上述所有情形中,采用了传统对策来解决“受信任”和“受监管”方的合谋问题,即法律诉讼、罚款、决议、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SEC, Security Exchange Commission)甚至监禁。
那么,到底区块链科技背景下的“受信任”到底是指什么呢?难道他只意味着你可以完全依赖这个“受信任”方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区块链语境下,“受信任”指的是人们“信任”他们能够去遵守区块链的规则。
这番理论就是所有基于信任的系统可行性的基础。但是事实上,它却是不正确的。

“信任”已经过时了
在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之后,我们来看一看真正的现实。
任何区块链建立的规则都是可以被合谋方打破的(例如,使用代币环的、最长区块链获胜)。原因就是其实除了信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来阻止合谋方违反规则。
当区块链各方之间出现串谋,他们可以无视其他涉事方的利益和抗议,修改本地记录。甚至这个行为都不会被察觉到。
更糟糕的是,因为不能确定真实的记录在谁手里(例如,账本的客观状态),这个系统就会四分五裂,出现多个客观状态,然后各方都说自己的是真实原始记录,但是又谁都没有办法证明。仅仅用日期来验证分布式账本的真正客观状态是无用的。因为数据日期可以回溯,毕竟日期只是一堆可以任意更改的简单数字而已。
那么,如果参与方选择无视规则篡改了区块链历史数据会发生什么呢?在被察觉的情况下,利益受损方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呢?
基于信任的私人区块链可信吗?
在受信任的区块链环境下,我们能做的只有依赖传统对策。即法律诉讼、罚款、决议、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SEC, Security Exchange Commission)甚至监禁。区块链之前的世界用里,用这些低效的措施来强制执行合约。



那么,显而易见的是,区块链规则执行对传统对策的依赖违背了区块链技术的整体概念和潜在效率。

工作量证明机制
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预料到工作量证明机制中存在欺诈、合谋。因此才会出现著名的51%攻击说。但是中本聪引入了一个基于工作量证明机制的成本方程式,成为应对欺诈和串谋的非传统对策。
分布式账本下的工作量证明以及去信任环境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具有根本的创新性和变革性。
其成本是可预测的,很庞大的。它不需要利用传统对策来强制参与者遵守规则(仅仅是判断规则是否被遵守的简单方程式,例如最长区块链或者最大工作量的区块链胜出),因此是“去信任”的环境。
尽管存在所谓的“矿工联合”论点,关于51%攻击的讨论很大程度上与对中本聪比特币创新天赋与成功的区块链科技衍生物的了解有关。
事实上,51%攻击的讨论描述的是一个风险评估机制——精确计算推翻原有记录必需的工作量证明算力成本。
工作量证明使得推翻原有记录的成本很高昂。而它的代替机制本质上是主观的,因此对应的历史记录真实性量化方法是不可行的。
进而,历史记录的不可变更性变成了理论的学术上的论点而不是科学或客观的事实。从交易、税收和审计的角度看,这个特定的可量化风险能力(非理论的)使工作量证明很有吸引力,并驱动区块链科技整体效率。

工作量证明“模式转变”
现在,让我们暂时转到前一个论题,以便阐述工作量证明去信任环境带来的巨大模式转变。
很多人认为,受监管方的欺诈或串谋行为是违法的,而现有的罚款足以强制规则执行。
然而,根据上面提供的证据,我们知道这个推论是错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传统罚款方式营造的是非确定性的动态环境,这样罚款就不可避免的成为成本或利润估值——成功免责的零成本与欺诈失败高额花费的对比。
与传统方式相比,工作量证明是完全决定性的。参与方清楚知道欺诈和合谋的成本并决定是否预先支付这个成本。
对策最昂贵最及时的情况下,如果效率最高,工作量证明和相应的去信任环境就是完全创新和革新性的模式转变。
到此为止,基于信任的系统不安全不实用性的本质应该很清晰了。另外,我们也明确了,对工作量证明论点的不支持不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没有工作量证明的分布式账本更保险,而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以经济的方式获得工作量证明。
同样,我们也该知晓,工作量证明协议是解锁巨大模式转变和提高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效率的关键。不需要传统对策,也不存在任何可行的替代方案。
工作量证明在私人区块链技术中的应用直接深入比特币区块链模式转换高效率问题。没有了这个,你建立的也只是过时低效的分布式数据库。
人们这样警告寻求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公司,要一直保持警醒。小心那些向你兜售“永久不变”软件解决方案的销售人员。去了解比特币内在的优雅——不是软件让比特币这么高效,而是经济。
当谈论区块链和历史记录不变形,我们可以预料到,天底下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

来自:铅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于信任的私人区块链可信吗?